知情權是現代中國知識論述的核心

知情權是現代中國知識論述的核心

19世紀以來,中國的進步派學者和知識分子持續主張知情權等普世人權原則。儘管當代中國曾在相關方面經歷不少挫折,爭取知情權仍是重要核心議題。

2023年12月是《世界人權宣言》(UDHR)發表 75 週年。這份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件引領了「權利革命」(全球公民權利的發展),並在二戰後形塑全球人權治理的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世界人權宣言》第 19 條包含知情權的關鍵原則:「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透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收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PRC)1971 年加入聯合國後,就承諾遵守《世界人權宣言》,包括上述的關鍵條款。然而中國明顯不斷違反上述原則,近年來政府更大幅加強審查力道和對資訊的控制,情況明顯惡化。中國崛起成為全球超級大國後,黨國更加肆無忌憚地挑戰《世界人權宣言》等文件明訂的國際規範,雪上加霜。

中共2013年印發的《9號文件》體現了這股加強意識形態和資訊控制的趨勢。該公報公開反對各種「錯誤的思潮和主張及活動」,包括「普世價值」和「西方新聞觀」。《全球文明倡議》(2023)為中共最新的宣傳項目之一,聲稱各國人民對「共同追求」的看法是「相對的」,因此必須「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和模式強加於人,不搞意識形態對抗」。中國曾正式承諾遵守以普世主義為基礎擬定的《世界人權宣言》,然而這種相對主義的論調明顯背道而馳。文化相對論是中國政府論述的主要說法,用來開脫外界對其嚴格控制資訊的批評。

19世紀末至今,中國知識分子不斷致力提倡普世主義,特別是傳播自由,以下為相關證據的簡要回顧,在黨國提出中國例外論並拒絕在中國落實知情權的憲政義務時,可能有助外界更廣泛地加以反駁。

本文精選20世紀至今,知識分子在各大歷史關鍵時刻發表的文章和政治抗議文件,目的不在討論人權論述或中國史上的學理爭論細節,而是以第一手資料呈現過去一百多年,中國知識分子持續追求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第十九條的核心意義)的抱負和努力。

晚清改革派知識分子

File:SSID-11242064 中國報紙社論文字 第1輯 清議報一百冊祝辭並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pdf

梁啟超於《清議報》發表之社論,1901年。

撇開「回應西方」典範和文化帝國主義論點的爭議不談,正如現代中國研究教授史雯(Marina Svensson)在研究中得出的結論,清末中國知識分子的主要爭論圍繞著人權這個概念。儘管複雜的歷史背景和動態使得東西之間存在詮釋上的差異,新聞自由這種關鍵思想仍被視為概念、原則,甚至是一種實踐。中國的非官方媒體在進入20世紀之際已取得長足進步,有些跡象顯示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時,中國各地已有500多家報章雜誌,百花齊放。

知名記者梁啟超(1873-1929)是當時極具影響力的改革派知識分子。他在1896年擔任《時務報》主編,該報為最早創刊的改革派報紙之一。他於1898年創辦《清議報》,並在​​1901年12月發表一篇鏗鏘有力的社論,強調言論自由和多元新聞的重要性:「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實惟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世界種種現象皆其子孫也。」

梁啟超也在文章裡提到他的觀察:西方各種不同類型的報紙中,有些全國性報紙採取世界主義立場,同時關懷更大的人類群體。他認為中國需要加以仿效,《清議報》應努力培養國際視野。

新文化與五四運動

救国视野下的耶稣形象:试论五四时期陈独秀对基督教的态度变化/丁祖潘– 《世代》

《新青年》第1卷2期,1915年。

《新青年》(原《青年雜誌》)創刊於 1915 年,是新文化運動期間的主要刊物,倡導透過導入科學、民主的方式中國進行改革。創辦人陳獨秀(1879-1942)是指標性的政治思想家及作家,1917年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

正如史雯所記錄,在該期刊倡導的一系列政治、公民權利中,「思想、言論和出版自由尤其重要。」陳獨秀在《新青年》(時《青年雜誌》)創刊號上發表社論《敬告青年》,建議中國年輕人在形塑自身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信仰時,積極爭取自主權,並擁抱開放和國際化的世界觀。他也在其他地方撰文宣傳言論自由的重要性。

其他著名知識分子如胡適、蔡元培、李大釗、高一涵等也都提倡言論自由。高一涵(1885-1968)在《新青年》第1卷2期寫道:「欲造成真正輿論,惟有本獨立者之自由意見…天性之發展恃自由,自由之表見為輿論。」

學運人士羅家倫則在獨立雜誌《新潮》上發表文章,倡導「基於功利主義理由」的思想自由。後來他致力推動這項議題,並翻譯約翰·巴格內爾·伯里 1927 年的著作《思想自由史》。

張彭春與《世界人權宣言》

Image

張彭春及聯合國人權委員會,1948年。來源: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Rights, Columbia University。

張彭春(1892-1957)為中國哲學家、教育家,曾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副主席,是《世界人權宣言》起草過程中最有影響力的推手之一。斯德哥爾摩大學人權教授漢斯·英格瓦·羅斯 (Hans Ingvar Roth) 解釋說,張彭春對這個議題採取務實、哲學的態度,明確表達他對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的支持—他認為這與傳統儒家思想兼容並蓄。

1948年張彭春在日內瓦聯合國會議上提出以下觀點:「印刷文字自誕生以來,一直是暴君和獨裁者的頭號敵人。想當然耳,他們在試圖馴服人民的過程中,最先發洩怒氣的對象就是文字創作者。在所有打壓制言論自由的獨裁者和暴君中,中國長城的建造者秦始皇無疑是先驅,下令焚書坑儒的就是他。他想透過打壓印刷文字及其作者來終結思想和資訊自由。結果呢?他不但慘敗,秦朝也被推翻。古今中外的獨裁者,看看他的下場!中國兩千年的歷史不乏不自由毋寧死的政治家、學者和詩人,他們寧願被監禁、流放,甚至死亡,也不願放棄表達自我思想、理念的自由。」

胡平的《論言論自由》

A paper with writing on it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胡平《論言論自由》手稿,1980年。

毛澤東時代(1949-1976)所有媒體和新聞機構都被黨國接管控制,納入官方宣傳和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在資訊和新聞自由被嚴厲打壓的背景下,中國哲學家胡平(1947-)於1975年寫下《論言論自由》一文,早期的版本於1979年在北京地下雜誌《沃土》發表,1980年開始在北京的大學校園流傳,1986年定稿發表在改革派期刊《青年論壇》上,在進步派學者和官員中廣傳。

胡平在這篇六萬字的長文中引述他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家中西著作,內容都在討論言論自由。他根據中國當時的現實狀況,從理念和實踐上建構強而有力的論證,「言論自由是各項政治權利的第一條。」他視言論自由為政治權利最基本的原則,並將其比作阿基米德名言中舉起地球的槓桿:「給我一個支點,我能舉起地球。」

胡平寫道:「關鍵在於要為具有一般智力與勇氣的常人提供一個他們既容易領悟,又不害怕公開堅持的原則,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這個原則能夠維護人們的基本權利,又能夠為民主的發展開闢廣闊的前景;它應該是整個民主的基礎,並永遠不會崩塌。依我們看,這個原則就是言論自由……我們的理想是:通過我們頑強不懈的努力,讓言論自由的原則真正深入人心,在中國紮下根來,我們的子孫後代,應該生活在這樣的土地上,他們能自由地想、自由地說、自由地寫作。那時,他們可能會奇怪,怎麼還會有這種時代,單單是說了幾句話就招來殺身之禍?」

八九民運

A person wearing a large shirt with writing on it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八九學運,1989年。照片上的文字為「辦報自由、結社自由」。

後毛澤東時代(1976-1989)的言論自由依然有限,但進步的新聞業和蓬勃發展的出版刊物持續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許多知識分子的討論、公開信和抗議,導致1989年民主運動的高潮,言論自由這項原則仍是知識分子論述和政治抗議中的關鍵議題。

1989年2月,著名異議分子方勵之(1936-2012)發表《中國的希望和失望》一文。他在文中指出,中國的希望在於對當局有制衡力的集團,他觀察到一些雛形已經出現,「非官方活動,如聯誼會、討論會、俱樂部等等」已在中國各種行業和各種社會階層起著不同程度的壓力集團作用。在這些壓力團體最常討論的議題中,知情權被擺在第一點:「1. 保障人權,首先是言論自由,新聞出版自由,集會結社自由。釋放魏京生等所有政治犯。」

方勵之還寫道:「中國的民主已走過很長的艱難的路,看來還將走相當長的艱難的路……民主是爭取來的,不是恩賜的。這是五四運動以來的歷史,這也一定是今後幾十年中的歷史。正因此,我在被許多失望所困擾的今天,對未來仍然抱定了希望。」

劉曉波與零八憲章

Charter 08 Still Alive in the Chinese Blogosphere - Xia Yeliang (夏业良) etc.

《零八憲章》

中國爭取自由和民主的奮鬥並未因1989年的挫敗結束。2008年,向政府請願的《零八憲章》在網路上發布,由中國知名異議分子和維權人士簽署,其中包括後來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象徵1989年後民主運動的里程碑。這份宣言將知情權擺在於人類普世價值觀的首要位置:

「當此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歷史關頭,有必要反思百年來的現代化歷程,重申如下基本理念:自由。自由是普世價值的核心之所在。言論、出版、信仰、集會、結社、遷徙、罷工和遊行示威等權利都是自由的具體體現。自由不昌,則無現代文明可言。」

「白紙」運動

People hold white sheets of paper in protest against COVID-19 restrictions in Beijing on Sunday. | REUTERS

「白紙」運動於北京,2022年。來源:路透社

2022年底,中國各地爆發大大小小的公眾抗議活動,學生和公民表達各種不滿,對政府「清零」政策的民怨尤其高漲。抗議者透過舉起A4紙來表達憤怒和不滿,象徵政府打壓抗議之聲及民眾對國家審查、控制的反抗和拒絕,這場抗議活動被稱為「白紙」運動,期間許多民眾抗議中共政權打壓言論自由並實施高壓政治控制。

一支影片顯示北京的清華大學校園裡,數百名學生聚集在一起表達不滿。其中一名年輕女子說:「如果我們因為害怕被捕,所以就不敢發聲,我覺得我們的人民都會對我們失望。作為清華的學生,我會後悔一輩子!」後面可以看到許多學生齊聲吶喊「民主法治!表達自由!」的口號。

儘管這些自發性抗議活動遭到政府嚴厲鎮壓,但強行噤聲下的沉默能持續多久,值得懷疑。越來越多中國青年海外華人開始表達、爭取知情權。

從1901年的梁啟超到2022年清華大學校園裡的無名抗議者,這七個案例不僅讓我們深入了解中國百年來爭取言論自由的奮鬥史,也陳述了跨時代人民反抗鎮壓的共同故事。

正如胡平受訪時所言,他對言論自由的想法是在文革期間形成的。他認為正因這個時代有著災難性的現實,他和許多人在這段期間經歷了深層的恐懼,才會促使他批評國家機器並擁抱自由主義。言論自由在中國知識分子的論述中不斷被強調和體現,這場奮鬥不應侷限於中國,全球也應為落實《世界人權宣言》中的權利共同努力。正如阿馬蒂亞·森 (Amartya Sen) 所說,這是場「『無國界』的重要行動」。

蘇雲 (筆名)
曾任記者,現為當代中國媒體和文化評論員、圓桌19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