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揭發食用油產業犯罪惡行的調查
2024年5月,《新京報》記者揭發中國油罐車運輸業盛行的不當行為:在未進行適當清潔的情況下,用於運輸食用油的油罐車也運送煤製油(CTL)等工業化學品。從寧夏省的煤製油生產廠到天津與河北省的主要食用油工廠,調查追蹤這些混裝油罐車,將普遍存在的監管疏失和運輸車隊降低成本的做法公之於眾。儘管相關規範建議以專用車輛運輸食品,但由於這些規定不具法律約束力,因此未能抑制污染問題。消費者發現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觸到食用油中的有害物質,這起醜聞因而引發眾怒。
調查所揭露的情況促使政府迅速介入。為回應公眾壓力,中國國務院成立多部門專案小組調查該行業,導致多家油罐車公司受罰、河北地方官員遭到究責。這起醜聞也加速監管改革:中國於2025年2月1日推出強制性的國家標準,對散裝食用油運輸實施更嚴格的衛生規範。關於《新京報》
《新京報》成立於2003年,由《光明日報》和《南方日報》合資創辦。該報於2011年時改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管理,引發人們對其編輯獨立性的憂慮。該報最初以揭露貪腐和公共安全問題的調查新聞而聞名,但卻面臨越來越多的限制。創報總編輯戴自更等多名記者和前編輯已遭到調查或起訴。其社群媒體帳戶於2020年因涉嫌「導向錯誤」而遭停用,反映出新聞管制日趨嚴厲。儘管如此,其新聞應用程式的下載量已超過7,800萬次,使該報在中國媒體界的數位地位獲得鞏固。「油罐車運輸亂象調查:卸完煤製油又裝食用油」
記者韓福濤,實習生張新惠與郝哲琳
5月11日,一家煤製油分公司的物流中心外,每天都有油罐車排隊駛入,準備裝載煤製油。
5月24日,在天津一家生產食用油的公司門口,一名油罐車司機正在擦拭洩油口。
6月7日,一輛等待進廠運輸食用油的油罐車,罐子外側噴塗的介質資訊被一張白紙遮蓋住,司機重新貼了一張寫有「食用油」字樣的紙條。
5月24日,一輛剛卸完煤製油的油罐車駛入一家糧油公司,司機爬上罐頂準備運送食用油。
A08-A09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韓福濤
5月21日10點,一輛油罐車緩緩駛入河北燕郊一家糧油公司。一個小時後,這輛油罐車滿載著三十多噸大豆油駛離廠區。
鮮為人知的是,這輛滿載食用大豆油的油罐車三天前剛將一車煤製油從寧夏運到河北秦皇島,卸完後並未清洗儲存罐,就直接裝上食用大豆油繼續運輸。
煤製油是一種由煤炭加工而來的化學液體,如液蠟、白油等。有油罐車司機向新京報記者透露,食品類液體和化學液體運輸混用且不清洗,已是油罐車運輸業公開的秘密。
今年五月份,新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長時間的追蹤調查,發現國內許多普貨油罐車運輸的液體並不固定,既承接糖漿、大豆油等可食用液體,也運送煤製油等化工類液體。為了節省開支,不少油罐車在換貨運輸過程中不清洗罐體,有些食用油廠家也沒有嚴格把關,不按規定去檢查罐內是否潔淨,造成食用油被殘留的化工液體污染。
事實上,目前我國在食用油運輸方面沒有強制性國家標準,只有一部推薦性的《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規範》,其中提到運輸散裝食用植物油應使用專用車輛。由於是推薦性的國家標準,這意味著對廠商約束力有限。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王興國教授告訴記者,目前所推行的運輸規範雖然為建議性國家標準,但也有一定的強制性。他指出,「它也是一項國家標準,相關企業在制定企業標準時,要以這個為依據,企業標準可以比這個標準更嚴格,一般來說不能低於這個標準。」
油罐車混運
卸完煤製油又裝食用油,無人檢查罐內是否乾淨
很多油罐車扎堆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停車場,等待裝貨起運。
基地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擁有我國最大的煤製油計畫,在佔地數千畝的煤製油廠區,烏黑的煤炭經過多道高溫高壓等複雜工序,便能實現「化煤成油」,生產出液蠟、白油等產品。
公開資料顯示,隸屬於寧夏煤業的這個「煤製油」計畫目前年產能達到400萬噸,居全國之冠。這裡產出的煤製油多被運往東部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可用作化學產品原料,也可作為燃料使用。
一名油罐車司機告訴記者,油罐車一般分為危化品油罐車和普貨油罐車,危化品油罐車運輸的一般是汽油、柴油等易燃易爆的液體,而普貨油罐車顧名思義就是運輸危化品以外的普通液體,「煤製油產品,比如像液蠟、白油這些,它們明火點不著(白油使用專用灶具氣化後可燃燒),不屬於危化品,普貨油罐車就能運。」
今年五月中旬,記者在寧夏煤業煤製油廠區周邊看到,道路兩側停滿了各種類型的油罐車,其中不乏運送煤製油的普貨油罐車,這些油罐車的罐體外側都噴塗了容積和介質等資訊,一名油罐車司機解釋說,介質通常是指油罐車所運輸的物質,運輸煤製油一般是把介質標註為「普通液體」。
「現在算是淡季,油罐車還算少的,旺季這一個停車場能停一百多輛。」一名正在停車場休息的油罐車司機告訴記者,這些油罐車平時大多停在附近,一旦接到運輸訂單,就會進入廠區排隊裝油,之後按照買家的需求將煤製油運到目的地,「這裡許多油罐車常年就靠這個煤製油廠拉油賺錢。」
5月16日,一輛車牌號碼為冀E××65Z的油罐車從寧東煤製油廠區出發,兩天後到達一千多公里外的河北省秦皇島市。這輛油罐車開進郊區的一處小院,一個多小時後開了出來。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這輛油罐車並沒有立即離開,而是在附近的馬路邊停了下來,司機也打開車門在車內休息。
新京報記者假借諮詢行情與司機攀談,司機透露,他此次從寧夏到秦皇島運送的正是煤製油,剛在小院裡卸完貨,「這邊要煤製油是用來燒火,當作廚房燃料用的。」這輛油罐車隸屬於一車隊,他是專職司機,車隊另外還有十幾輛油罐車,這次卸完煤製油後還未接到新的運輸任務,就先停在路邊休息,「一般都要在卸貨地附近配貨,不能空車跑回去。」
之後,新京報記者一直在附近觀察這輛油罐車的動向。5月20日下午,這輛油罐車重新發動,在傍晚時分行駛到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開進了一家糧油公司所屬的停車場,據門衛介紹,該停車場隸屬於匯福糧油集團,在這裡停放的油罐車都是準備進廠運送食用油的。
5月21日10點,這輛油罐車順利駛入了匯福糧油集團的生產廠區。自從卸完煤製油後這輛油罐車都沒有去洗罐。一個小時後,這輛油罐車滿載貨物從廠區駛出。廠區門衛留存的運輸單據顯示,這輛油罐車進廠裝載的貨物是一級豆油,貨物淨重31.86噸。
5月24日,在天津濱海新區的一處停車場內,一輛車牌號為冀E××76W的油罐車也在等待運送食用油。等待間隙,記者從油罐車司機口中得知,這輛油罐車同樣剛從寧夏運送煤製油到河北,前一天在石家莊將煤製油卸貨後,連夜趕到天津。司機透露,卸完煤製油後,這輛油罐車未洗罐,對於是否會擔心被食用油廠家拒之門外,這名司機並不在意,「能裝就裝,不能裝就算了」。
當天下午,新京報記者看到這輛油罐車駛入了一家名為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的廠區。廠區保全介紹,包括這輛油罐車在內,進廠裝載的都是大豆油。由於距離不遠,記者在廠區外能清晰看到油罐車裝油的全過程,自始至終這輛油罐車沒有遇到任何阻礙,也沒有人檢查罐體內乾淨與否。大約四十分鐘後,這輛油罐車就裝滿了油,出廠區的地磅顯示,這輛油罐車裝了35噸大豆油。
這意味著,這輛剛卸完煤製油的油罐車在並未洗罐的情況下,也順利裝上了食用油。
節省成本
司機:是否洗罐要聽車隊老闆安排
運送煤製油到沿海地區的油罐車,返程配貨多為食用油的原因,主要在於這裡集中了許多生產食用油的廠商。
記者在訪談中了解到,目前我國生產食用油的廠商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以大豆油為例,一般需要依賴遠洋貨輪從國外進口大豆,生產大豆油的工廠通常設在港口周邊,天津濱海新區就聚集了多個食用油生產廠商。
一名食用油業內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食用油在出廠時並不都是常見的小包裝,還有許多是以散油的形式往外銷售,「有些設在港口附近的食用油廠家不做終端零售,他們會把食用油賣給其他廠家,由其他廠家灌裝成小包裝對外銷售,也會有一些食品企業採購散裝食用油作為原料。」
食用油廠商對外銷售散油同樣依賴油罐車運輸,許多運輸車輛來自邢台。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區是業內有名的「油罐車之鄉」,「南和做這個的比較多,最少有3000台油罐車。」這與記者在多地採訪時觀察到的現象一致,不管是在寧夏的煤製油廠區周邊,還是在一些食用油廠家附近,車牌號碼為「冀E(河北邢台)」開頭的油罐車數量最多。
南和當地多位油罐車司機表示,剛開始當地油罐車都是只運食用油,後來開始運輸其他液體貨物,最近幾年很多油罐車開始去寧夏拉煤製油。
「以前運食用油的油罐車一般空車返回,以天津到西安為例,最早單程運費報價都在每噸400元以上,現在降到200元左右。」一名油罐車司機告訴記者,由於近兩年油罐車增多,競爭加劇,油罐車運輸價格也降了不少,這就逼迫許多油罐車不得不在返程時想辦法配貨,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油罐車就將目光放到了煤製油上,「卸貨地周邊很難配貨,一般有什麼就裝什麼,這幾年寧夏那邊煤製油運輸需求也大。」
同時,在運費逐步降低的大背景下,運送食用油的油罐車不僅做不到專車專用,許多油罐車為了節省成本,甚至連罐體都不清洗。「單次洗罐的成本少則三五百,多則八九百。」一名油罐車司機透露,由於普貨油罐車經常換貨運輸,每次洗罐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因而許多油罐車在換貨運輸時,選擇能省則省。
在調查中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絕大多數的油罐車都是隸屬於車隊,規模大的車隊有上百輛油罐車,小規模的車隊只有幾輛油罐車,個體油罐車佔比很少,而對於隸屬於車隊的油罐車,有司機告訴記者,儘管他們司機有時想洗罐,但也要聽從車隊老闆的安排,「老闆讓清就清,老闆不讓清就不清,老闆的事。」
把關不嚴
食用油廠商看照片驗罐 罐體字樣被隨意塗改
在不少油罐車司機看來,車隊老闆之所以不安排洗罐,更多是因為有些食用油廠家把關不嚴,他們通常不會檢查罐體是否乾淨,「要是驗罐就得洗,不驗罐就不用洗。」
在河北邢台,一名油罐車司機說,由於經常跟各個食用油廠家打交道,對於每個廠家的驗罐情況,車隊老闆早已了然於胸,「一般都不下到罐裡去驗,就看看兩個口,我們把這兩個口擦一下就行。」
今年6月初,新京報記者以運輸食用油的名義致電匯福糧油集團,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他們不要求食用油專用油罐車,只要求油罐車前三次所運的貨物也為食用油,「罐體需要保持乾淨整潔,工人在裝油前會驗罐。」不過,多名油罐車司機卻透露,這家糧油公司驗罐時並不嚴格,「他們一般先看看洩油口,把那裡擦乾淨就行,如果是熟人經常來運油那就更好辦了。」對於載貨單上需要填寫之前所運貨物的資訊,司機也可以隨意編造。
記者同樣致電了中儲糧油脂(天津)有限公司,一名銷售經理表示原則上運輸食用油需要專用油罐車,但隨後他補充說,罐體只要有「食用油專用」字樣就行,「其實我們也不驗罐,是不是食用油專用油罐車我們也沒辦法去分辨。」他強調,銷售食用油的合約裡約定的都是買家自提,油罐車也是由買家雇來,食用油裝上車之後,其品質他們不負責。
同樣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另一家生產食用油的公司,在驗罐時也不嚴格。
5月24日,一名等待進廠裝油的油罐車司機告訴記者,這家公司驗罐也是走過場,只需司機上傳幾張照片,「自己拍攝的洩油口、罐口照片,另外罐體有『食用油』字樣就行。」他透露使用手機裡儲存的舊照片也能應付過去,「你就找幾張幹凈照片給他看一眼就好了,不管是不是今天的照片都行。」
至於有些食用油廠商要求在罐體外側噴塗「食用油」字樣,司機說也非常容易應付,只需要將之前罐體標註的「普通液體」字樣擦掉、重新噴上食用油字樣即可,「現在有清漆劑,塗改很方便。」
五月下旬,記者在這家公司門口觀察發現,不少進廠運輸食用油的油罐車罐體上噴塗的介質資訊都有明顯的塗改痕跡,有些油罐車只是用貼紙將「普通液體」字樣遮蓋住,再重新張貼一張寫有「食用油」字樣的貼紙。
即便有如此明顯的塗改痕跡,卻並沒有影響那些油罐車運送食用油。
運輸規範
散裝食用油運輸應專車專用
事實上,我國於2014年開始實施的《GB/T30354-2013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規範》(以下簡稱《運輸規範》)中提到,運輸散裝食用植物油應使用專用車輛,不得使用非食用植物油罐車或容器運輸。《運輸規範》中也提到,裝入油脂前,應認真檢查運輸容器是否為專用容器以及容器是否清潔、乾燥。
不過該《運輸規範》只是建議性的國家標準,不是強制性的國家標準,對食用油廠商約束力有限。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王興國教授告訴記者,該《運輸規範》雖然為推薦性國家標準,但也有一定的強制性。他指出,「它也是一項國家標準,相關企業在制定企業標準時,要以這個為依據,企業標準可以比這個標準更嚴格,一般來說不能低於這個標準。」
就散裝植物油運輸來說,王興國教授認為相關企業應參照《運輸規範》執行,使用專用運輸車輛,否則食用油在運輸過程中就存在被污染的風險。
邱健(化名)是一名從業十餘年的油罐車司機,他告訴記者,如果卸完煤製油不洗罐的話,通常罐內會殘留幾千克到十幾千克不等的煤製油,「洗罐的話一般都要用鹼水,洗完再高溫蒸罐,這樣才能洗得相對乾淨,如果只是普通的水洗也會有一些殘留。」邱健說,多數情況下,殘留的煤製油會與食用油相混,「像煤製油中的白油液蠟本身是無色的,顏色比較透明,也不容易看出來。」
他說,像工業廢水、塑化劑、廢機油、減水劑這樣的非危化品液體,普貨油罐車都可以運,煤製油只是屬於目前運量比較大的種類,「煤製油廠家除寧煤外還有好幾家,再加上其他一些生產化工液體的廠家,都可能與食用油廠家共用油罐車運輸。」
邱健告訴記者,儘管卸貨時食用油收貨方會取樣檢驗,可是由於檢驗項目有限,即便食用油中摻入其他雜質,普通的檢驗也驗不出來,「檢驗水分和酸價這兩個項目的比較多。」
邱健認為,散裝食用油在長距離運輸過程中幾乎屬於無監管狀態,「賣油的廠家不怎麼管,買油的公司不知情,讓運輸公司鑽了漏洞。」邱健透露,許多運輸訂單普遍經過層層轉包,轉來轉去買賣雙方對最終承運的油罐車都無從了解。
身為油罐車司機,邱健非常無奈,他呼籲重視這樣的產業亂象,因為食用油關係到千家萬戶。他說:「煤製油可能還算乾淨的,其他一些不常見的化工液體污染食用油的話,可能危害更大。」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告訴記者,煤製油主要是碳氫化合物,其中含有的不飽和烴、芳香族烴、硫化物等成分對人體有健康風險,長期食用可能導致中毒,「吃得越多則毒性越大,苯或氨基苯成分較多時,也可能影響造血功能。」
朱毅認為,如果運送食用油的油罐車還去運輸其他化工液體,其風險更是難以預料,「如果都不知道這個油裡面有什麼樣的污染物,更是防不勝防,如果毒性大的化工液體殘留在裡面,直接接觸或吸入都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比如說有機溶劑、酸、鹼、重金屬等等,有可能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都會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