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知情權的歷史貢獻

中國對知情權的歷史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文化相對論為基礎,發展出一套官方論調,主張人權是「西方」的概念,不適用中國國情。但事實恰恰相反:縱觀中國歷史,人們從未停止爭取更完善的知情權,而知情權在當今的社會仍扮演重要角色。

翻開中國思想史和政治史,中國社會對知情權和言論自由的支持一直存在,這和文化相對論的主流敘事相反:根據文化相對論,中國獨特的發展途徑無法與注重的人權的「西方價值」互相調和。

不論是中國在新聞業發展過程中作出的重大貢獻,或是中國公眾對基本權利的正當渴望,知情權一直都位居中國歷史貢獻的核心。

中國極早開始發展現代新聞業

中國是印刷術的搖籃。印刷術在西元八世紀問世,三個世紀後,活字印刷進一步擴展,使得資訊得以在全球大規模傳播。中國早在西元十世紀就已經開始發展新聞業,當時已有民間創辦的私報,與官方公報互別苗頭—其中某些報紙還遭當局禁止。

中國在19世紀末亦為日報的發展做出貢獻,尤其是1874年創刊的《循環日報》,創刊之時已設有政論版。20世紀初,中國報業的發展達到史無前例的高水準,代表各種政治光譜的刊物百家爭鳴,其中包括知名知識分子陳獨秀(1879-1942)創辦的文學雜誌《新青年》。

中國在1980年代和2010年代之間擁有相對開放的新聞環境,使得《南方周末》、《財新》等調查媒體能夠激發輿論對貪汙、環境破壞、公衛威脅等議題的關心,大幅促進社會進步,從而迫使政治決策者承認並處理被揭露的問題。

中國哲學與政治論述的基石

從劉德(西元前160-129)到史學家司馬遷(西元前145-86)、史學家班固(32-92)和官吏羅典(1150-1194),許多中國思想家在歷史上不同時期都不約而同提出言論自由、公共協商和人民參政的概念。

中國啟蒙思想家嚴復(1854-1921)、梁啟超(1873-1929)、胡適(1891-1962)等眾多先驅,都大力提倡、實踐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

從1910年代提倡科學和民主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到1949年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儘管期間武裝衝突和社會動亂頻繁,多元主義早已成為中國主流社會的一部分, 觀點、方向相異的獨立報及雜誌也呈現百花齊放的榮景。在這樣的環境下,張季鸞、成捨我、邵飄萍、鄒韜奮等優秀的新聞記者廣為人知。

2008年,劉曉波(後獲諾貝爾和平獎)等知識分子和維權人士發表《零八憲章》,在第11點主張呼籲中國當局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中國公眾持續提出訴求

自古至今,中國公眾從未停止表達對充分行使知情權等人權的渴望。放眼中國近代史,從1978年的西單民主牆到1989年的民主運動,中國公眾不斷提出訴求,爭取言論、新聞自由等知情權。

抗議民眾在1989年參與民主運動,呼籲政府進行政治和民主改革;知情權是他們的核心訴求之一,就算是最血腥的鎮壓行動阻止不了他們合理的渴求。

2000年代以降,民眾屢次自發性抵制網路審查,2014年和2019-2020年香港爆發大規模民主示威,2022年發生「白紙革命」,各種抗議運動都證明了中國公眾維護基本權利的一貫立場,其中知情權更是重中之重。